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今日热点
汕尾承接产业转移主平台:向湾而行 向海而兴
  • 2023-08-11
  • 来源: 南方日报
  • 发布:swzx0660
  • 阅读量:

    海风猎猎,惊涛拍岸,雪白巨大的风车迎风转动。因海而生的汕尾,正在因海而兴。山海相望,深圳与汕尾两座莲花山遥相呼应。与粤港澳大湾区近水楼台的汕尾,正在向湾而行。在汕尾这片热土上,电子信息制造、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大石化新材料及新能源、大美丽产业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崛起,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百亿级产业集群加速集聚。

    当前,汕尾市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下称“主平台”)明确主动承接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的产业延伸、功能拓展,努力打造高能级产业集聚发展平台,重点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汽车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有效支撑产业不断发展。
    “奔向海陆丰,人生更成功!”作为魄力十足的革命老区,汕尾如何承接好“奔向海陆丰”的产业?深圳合作势能强大,汕尾如何发挥好自己的优势?记者深入汕尾主平台一线,看产业转移如何“更成功”。


    双向互动??

    深汕合作强大势能外溢


    在汕尾市海丰县生态科技城内,每年有3万多套大大小小的直线电机模组从这里出发,运送到珠三角、长三角的知名生产设备制造厂家,为国内制造业的智能生产提供动力装置。生产这些产品的是广东德康威尔科技有限公司,其直线电机国内市场占有率排名前三。

    “我们公司就位于深汕合作拓展区内,拓展区内大力发展的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正是直线电机大量应用的领域,将为公司产品进一步拓宽市场提供有利契机。”该公司董事长戴帝水说。
    2016年,德康威尔将生产基地从深圳搬到海丰县生态科技城。如今,围绕该公司的主营业务,已经有数家上下游公司布局海丰县,初步形成产业链。
    主平台建设的热潮,正在推动深汕合作的强大势能从深汕特别合作区外溢至整个汕尾。如果说,深汕特别合作区是把“特区”搬到了汕尾“家门口”;那么,深汕合作拓展区则要把“特区”搬到汕尾“家里面”,全力打造“特区带动老区”“老区支持特区”的全国示范样板,树立区域深度合作先进典范。
    居于汕尾主平台内的深汕合作拓展区包括两大园区。其中,天星湖智造产业园将全面承接新能源汽车的上下游配套产业,金山科技产业园重点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根据计划,深圳、汕尾将集中资源,将深汕合作拓展区打造成为深圳—汕尾共建产业转移合作园区,在产业导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共建共享上深化合作。在深圳支持下,汕尾还将深化对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体系协同共建、产业项目梯次布局,推动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通。
    广东省社科院汕尾分院副院长、教授燕雨林表示,作为对接深汕特别合作区的重要平台,深汕合作拓展区应做好产业协同,利用现有的像德康威尔这样的电机生产企业,积极招引新能源上下游企业,当好深汕特别合作区的产业配套区。
    不仅如此,汕尾还通过反向飞地(南山创新岛),与深圳双向互动,强化“深圳研发+汕尾基地”的模式。
    根据规划,汕尾将推动汕尾创新岛(深圳)新增科技型企业15家,谋划创新岛(广州)建设。在业内人士看来,“双向飞地”模式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推动了双方创新与产业转化的优势互补,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经济发展合作模式,将为“研发飞地”释放出强大的新动能,走出一条新时代精准帮扶、共同发展之路。


    蓝色崛起??

    打通海工装备全产业链


    玄武海风场风速7.4米/秒,有功功率183930千瓦……中广核新能源汕尾海上风电公司集控中心一屏,海上风电场的风速、发电等运转情况清晰地显示在其上。离集控中心不远的海面上,一排排白色的风机高高耸立,巨大的桨叶缓缓转动,完成清洁电能的生产。

    按照规划,中广核汕尾近海浅水区14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每年可为广东省提供清洁电能超45亿千瓦时,可等效节省标煤约14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350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约9000公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汕尾是滨海城市,资源禀赋优良,全市海域面积2.39万平方公里,位居全省第一;海岸线长455.2公里,位居全省第二,具备优良的海上风电资源和开发条件。在全省海域中,粤东海域的风速最高,其次为粤西,珠三角风速最低,100米高度上粤西海域风速主要在7米/秒至8米/秒,粤东海域风速可达9米/秒。
    依托汕尾主平台中的陆丰产业转移工业园,汕尾以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为核心,延伸发展海洋电子信息、海洋高端装备、海洋配套服务等新兴产业,加快打造产业链关联度大、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高端海工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集控中心数公里外,则是汕尾(陆丰)海洋工程基地。在基地的机器声里,三个“全球第一”诞生了:全球最大的18兆瓦的海上风力发电的主机、全球最大的16兆瓦的漂浮式的海上风力发电的主机、全球单支叶片最长的128米的叶片。
    “我们做海底电缆,明阳做风机,海力做塔筒,长风做导管架,园区还规划建设了码头,建成后整个园区就是一条完整的海上风电产业链。”南海海缆有限公司总经理蔡剑说。
    以资源换产业,陆丰市依托海上风电发展,打造出集风机、叶片、塔筒、导管架、海缆、码头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临港产业园。值得一提的是,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汕尾分中心也已入驻园区,将聚焦海上风电先进设计建造技术、运维技术、消纳综合利用控制技术研究,为园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海上风电在汕尾振兴发展中的作用不可小觑。近年来,汕尾大力发展海上风电,重点推进甲湖湾电厂3、4号机组扩建工程和陆丰后湖、甲子、碣石海上风电场等项目规划建设,实现后湖海上风电场全场并网发电,新增推进红海湾海上风电场项目规划建设,打造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电力能源生产基地。
    目前,汕尾后湖、甲子一、甲子二海上风电场共140万千瓦已实现全容量并网,标志着全国最大的平价海上风电场建成投运,成为粤东地区首个超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汕尾还将打造千万千瓦海上风电基地,再造一个“海上三峡”。

    智造升级??

    旧产业转型新产业落地


    沿着深汕高速疾驰而下,一座座现代化厂房在汕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下称“汕尾高新区”)拔地而起,信利玻璃TFT玻璃基板、比亚迪二期、天贸电池二期等一系列产业项目落地建设投产。借助产业转移的东风,汕尾制造业正加速升级。

    当前,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变革加快,同时珠江东岸电子信息产业正加速外溢发展。汕尾紧抓机遇,着力引进一批引领型、带动型重大龙头项目,形成以显示器件、触控模组、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等关键产品为核心,以5G+融合产业为支撑的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体系,与深莞惠通信设备、计算机、家用视听设备等终端产品形成产业配套,深度融入珠江东岸电子信息产业带发展。
    走进汕尾高新区,入眼可见智慧工厂项目。在这里,人们称其为“超级工厂”。“居于主平台内,依托本轮产业有序转移的时机,我们在园区拿出了207亩地建设智慧工厂,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汕尾高新区管委会主任钟声宇介绍,跟随比亚迪而来的上下游企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企业,十分青睐智慧工厂。
    科技创新也将为汕尾智造升级持续增添动能。“结合园区电子信息产业特色及战略布局,我们引入了电研院汕尾分院等新型创新机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等高端创新资源。”钟声宇介绍,目前园区正在加快推进高新区科技孵化中心项目建设,预计2024年一季度可整体投入使用。广东省数字化BIM工程技术中心也将落户园区。
    初秋的汕尾仍被热浪席卷,深汕合作拓展区内,天星湖智造产业园项目施工现场一片繁忙。这里距离深汕特别合作区仅仅几十公里。项目负责人介绍,天星湖智造产业园将围绕深汕特别合作区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三电系统、三智系统等产业链条,规划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配套服务基地,全面承接新能源汽车的上下游配套产业。
    天星湖智造产业园不远处的梅陇首饰产业环保集聚区内,整齐划一的15座厂房林立,合理地被规划为加工、电镀等区域。“首饰产业是当地的传统产业,我们将在园区打造首饰产业完整的产业链,引导企业入园发展。”园区运营方、广东金盛泰黄金珠宝首饰有限责任公司郑建校说。
    在海丰,小五金产业、电镀产业作为首饰的配套产业,既有历史也有基础。产业转移则为这些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在郑建校看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对于小五金和电镀的需求旺盛,园区的企业既可以满足配套需求,也将借助这个机会,倒逼自己修练内功、转型升级。
    “我们拥有电镀排放指标牌照,且厂房与园区配套已基本完善,可为汽车零部件表面处理提供成熟产业支撑。”谈到未来,郑建校的信心更足:“在这里,传统产业要转型升级,新兴产业要有序落地!”


    ■ 记者观察

    用好乡贤资源 大胆创新机制


    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外溢效应第一圈层,汕尾拥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产业承接作用突出:汕尾市距离深圳中心区170公里左右,距离深汕特别合作区50公里,处于深汕特别合作区前沿地带,拥有丰富的土地储备,为其承接广州、深圳等地的外溢需求创造了机会。

    如何抓紧深圳合作的机遇?这是汕尾主平台建设中最为关键的问题之一。
    广东省社科院汕尾分院副院长、教授燕雨林认为,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快速崛起和产业外溢,或将有力带动拓展区先进制造业实现突破,为老区振兴发挥更强劲的“主引擎”作用。
    以深汕合作拓展区所在的海丰县为例,拓展区就在海丰县核心区不远处。从引进龙头企业,到发展产业集群,再到形成产业集聚区,以制造业向上突围,拓展区带动作用强劲。
    据不完全统计,汕尾在外乡贤达300多万人,分布在珠三角、港澳台和东南亚等地区,他们创办的企业有2万多家。乡贤企业家资源是汕尾招商引资、发展产业的一大优势。
    向外看,在承接深汕特别合作区强大势能的深汕合作拓展区可学习借鉴深汕特别合作区的“飞地”经验,在体制机制上大胆创新,让拓展区“跑”得更快、更好。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谢宝剑认为,汕尾正成为深圳乃至大湾区的产业转移承接地、产业链延伸区、产业集群配套基地,未来汕尾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实现与粤港澳大湾区的营商环境软联通,成为大湾区企业发展的首选地。
    向东,则是汕潮揭城市圈。电子信息、能源石化、文旅产业方面,汕尾都可以与汕潮揭协同合作,努力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汕尾迎头赶上,未来可期。


    ■ 一线案例

    回乡投资出“隐形冠军”


    “回乡投资这步棋真是走对了!公司规模扩大了,产值也提高了。”广东德康威尔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德康威尔”)董事长戴帝水感叹。该公司专注于直线电机研发生产,在直线电机细分领域排名国内前三,是名副其实的“隐形冠军”企业。2016年,德康威尔直线电机生产基地落户海丰。

    德康威尔于2012年在深圳成立。2015年,公司决定扩大产能,戴帝水开始寻找新生产基地选址。“国内直线电机市场发展较快,而当时公司在深圳租赁的厂房不到2000平方米,很难满足发展需求。考虑到深圳土地成本高,我们将目光放到周边地区。”
    吸引戴帝水回乡投资的关键因素,是汕尾近年大力实施的“汕商乡贤回归工程”。“我们建立了相关数据库,定期拜访了解他们的投资意向,吸引他们回来投资。”海丰县投资促进事务中心主任陈伊蓝说。
    “海丰的招商团队来拜访了几十次。”戴帝水回忆,“家乡人的热情让我很感动。家乡交通越来越完善、营商环境越来越好,国家支持老区振兴的政策也很足。但家乡的工业发展一直相对薄弱,我觉得自己有责任为家乡发展出一份力。”
    在戴帝水看来,“深圳总部+汕尾基地”模式,充分发挥了深圳研发资源充足、靠近市场,以及汕尾生产基地产能足、离深圳近的优势。
    如今,德康威尔海丰生产基地占地面积达2.5万平方米,是此前深圳生产基地面积的20余倍。公司年产值从不到8000万元,升至去年近3亿元,增长了近3倍。
    受益于国内新能源、光伏、半导体等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德康威尔在直线电机市场高歌猛进。“比亚迪、宁德时代、京东方、先导智能等国内一线消费电子、锂电池、光伏、半导体、显示屏等品牌制造商的生产线上都应用了我们的高端直线电机。”戴帝水说。


来源:南方日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